東北八十三個黑土地重點保護縣地表基質調查完成
本報記者 常 欽
2025年08月06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近期,中國地質調查局廊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地表基質團隊等基於地表基質調查關鍵數據集成,創新構建了涵蓋“本底識別—功能解析—潛力分級”的全鏈條評價模型,完成了東北典型黑土區土地資源綜合利用適宜性評價。這是地表基質調查從“摸清家底”向“用活資源”的關鍵跨越,為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修復及資源集約利用提供了精准科技支撐。
不久前,覆蓋我國東北83個黑土地重點保護縣的地表基質調查任務完成,系統查清了我國東北典型黑土區地表基質資源“家底”,建立起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可為黑土地保護利用、耕地質量提升、后備資源拓展、碳儲能力評估等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開創以“地表基質”為基礎支撐耕地保護的新模式。該項目歷時3年完成,調查范圍覆蓋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共83個縣(市、區、旗),總面積41.17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黑土地總面積的38%。項目獲取測試數據超122萬組,全面構建了以1︰250000精度為主、1︰50000精度為輔的調查體系,實現了東北黑土地地表基質層的首次系統調查與深度解剖。
此次調查首次劃定黑土地“可量化邊界”,根據“黑土層厚度≧20厘米、有機質含量≧15克/千克”的指標,首次實現黑土地資源“量化認定”,圈定黑土地分布面積38.75萬平方千米,約佔調查面積的94%。調查還發現,項目區地下5米至50米深度范圍內,分布著厚度大於20厘米的多層“黑土”,有機質含量為15克/千克至77.5克/千克。這一發現為研究黑土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學材料與視角。
基於地表基質層構型與黑土層結構特征,項目團隊構建了包含地表基質本底、黑土層性狀、侵蝕情況等指標的穩定性評價模型,劃分出穩定區、較穩定區、潛在不穩定區與退化區﹔構建以土壤厚度、有機質含量、氮磷鉀養分、容重等為核心指標的綜合質量評價模型。調查結果顯示,項目區黑土地穩定與較穩定區面積佔比86.34%,黑土地質量中等及以上區面積佔比88.66%。
項目組基於調查發現,在目前面臨退化風險的黑土地區域,不同類型退化與地表基質層結構高度耦合,如“土+沙”構型區易沙化、“黏土+粉沙”構型區易鹽鹼化、“土+礫”構型區則面臨“破皮礫”問題。項目團隊根據研究成果指出,黑土退化防控需回歸地質成因,提出“基質先行”的治理邏輯,為精准修復提供了依據。相關成果可為開展黑土地分等定級、建檔立冊、高標准農田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該項目基於近3萬件樣品數據,計算出2米以淺地表基質層全碳儲量為34.01億噸、有機碳儲量達21.17億噸,其中20厘米以淺表層碳儲量為5.64億噸。這一數據可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支持。
目前,項目成果已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黑土地剝離工程、后備耕地遴選、耕地質量管理等多個場景中應用推廣,為國家“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黑土地保護利用”重點專項等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據了解,未來,地表基質調查將進一步拓展調查覆蓋面,以更加全面、准確地掌握黑土地底數並構建常態化監測網,在提升耕地資源演變趨勢的動態感知與響應能力的同時,注重與國土空間規劃、農業產業布局、生態修復、碳匯評估等深度融合,推動耕地保護理念從“表層治理”向“基質管理”轉型升級。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6日 1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